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一哥

甘 南 三 章【续终/神秘的藏族火葬/藏族工艺/扎尕那情歌(21页...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19 04: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哥 发表于 2012-7-17 01:00
山鹰真是心细之人!喜欢你这种细致微察!呵呵

在甘南是有些地区同时并存藏传佛教和伊斯 ...

我记得在哪部历史上看过,临夏在很久以前,有大批中亚的突厥人流亡在临夏,他们信仰伊斯兰教,他们来自土尔其,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中亚小国.[临夏]这个名子也有说法;频临华夏,就是说他们这些信伊斯兰教的突厥人是住在华夏人的边边上,紧临华夏之国.中国有三大伊斯兰教信仰之地,新疆,宁夏银川,下来就是甘肃临夏了.有的历史书上还说,临夏还有许多来自欧洲的人,他们都是蓝眼珠,高鼻梁,是从欧洲流亡到临夏的.老哥的那位法国友人也许正是来中国临夏考察临夏的早期欧洲裔人流亡中国临夏的历史的来笼去脉的,我说的不知对否?
发表于 2012-7-19 05:0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流亡的突厥人,欧洲人的后代慢慢的就变成了中国人,世代繁衍在了甘肃南部临夏这大片地方了...........又经历了许多年.........他们的长相面貌变的不是那么很突厥很欧洲了......但是他们身上还是有突厥人欧洲人血统的影子,蓝眼珠,高鼻梁,深眼窝............他们一直信仰伊斯兰教或基督教.........

点评

应该是 之永昌县的那一支吧!  发表于 2012-8-5 22:34
 楼主| 发表于 2012-7-20 01:26 | 显示全部楼层
行者天地 发表于 2012-7-19 03:54
好游记.....慢慢读,细细品,一方风土人文,历史,典故,风情,信仰,变迁........尤似一部摩旅小说 ...

感谢你的关注!{:1_117:}一方风土人文,历史,典故,风情,信仰,变迁...这些不管我们怎样在路上,它们实际上都在我们之中,而我们也在它们之中!
 楼主| 发表于 2012-7-20 0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哥 于 2012-7-20 02:28 编辑
行者天地 发表于 2012-7-19 04:47
我记得在哪部历史上看过,临夏在很久以前,有大批中亚的突厥人流亡在临夏,他们信仰伊斯兰教,他们来自土尔其 ...


您真是学识渊博啊,佩服!除了突厥人,还有阿拉伯人、蒙古人、回鹘人等中亚西亚和阿拉伯地区的,他们有些商人的身份来到中国,经商定居娶妻生子定居下来,有些是战乱逃生迁徙,有些是阿拉伯人是来到中国传播伊斯兰教的,至今有些伊斯兰教门宦的创始人就是阿拉伯人。临夏号称中国的“小麦加”,清真寺处处林立,有相当多的回族长相是与汉人不同,高鼻深目大眼睛,睫毛很长,小伙帅气,姑娘白净,呵呵。

现今在甘肃有蓝眼珠,高鼻梁,主要是在位于河西走廊的永昌县,我也曾见过。官方宣传是汉代罗马人后裔——凯撒大帝的一支远征军流亡降服至此,对此是不是欧洲人后裔,学术界有争议无定论,我个人更倾向是元代回鹘人后裔的可能性较大(元初忽必烈时,高昌国灭,高昌王率回鹘族人迁居永昌。而新疆自古就有欧罗巴人种存在,著名的楼兰美女就是欧罗巴人种)

至于那位法国友人还不是来华考察临夏的早期欧洲裔人流亡中国临夏的历史的,她是考察研究清末民国时期伊斯兰西道堂的商贸史,这个在本贴开篇中有介绍。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2-7-20 01:54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81:}-是啊.........老哥说的有道理!........现在的一切哪一个不是从过去的岁月中走过来的,没有往日起荡沉浮的历史故事,也许也没有现今的朝霞彩虹..........我们从过去的道路中走来,过去的一切又影响着我们.........!继承与发展,发展着又继承者...........!历史就是这样慢慢的一步一步的走着.........有停顿,有前行....不是直线,而应是曲线才是.!就像九曲黄河一直流向下游...............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2-7-20 02:27 | 显示全部楼层
行者天地 发表于 2012-7-19 05:03
这些流亡的突厥人,欧洲人的后代慢慢的就变成了中国人,世代繁衍在了甘肃南部临夏这大片地方了...........又经 ...

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还真有甘州基督教盛极一时的记载,就是现在的甘肃张掖,基督教徒在当地众多占主导地位,在那时还是远胜于伊斯兰教在当地的影响的。要说到欧洲与甘肃有点什么,倒是居住在祁连山的裕固族与欧洲的匈牙利人有着渊源,例如裕固族语的“苹果”、“太阳”的发音与匈牙利语基本一样,尤其是裕固族民歌曲调与匈牙利民歌有些事有着共同独特一致的旋律节拍。再就是近代民国初年,一些沙皇白俄因“十月革命”流亡经新疆进入甘肃,主要在兰州,其中还有一位白俄将军被安置在兰州附近的马衔山,后由冯玉祥国民军押送到苏联被枪毙。

点评

坐落于甘州区医院对面的那个基督都堂现在还在,就因为当年帮助过红军,所以还很完整。历史也很久了。  发表于 2014-6-10 16:17
匈牙利人和裕固族以及后来北方的游牧民族基本上都是匈奴人的后代,而匈牙利人和裕固族是最完整的保留了匈奴原始的语言,所以语言是一样,音乐也几乎一样。就类似西突厥的后裔土耳其和东突厥的后裔维族人操的是一...  发表于 2013-5-7 09:44
马衔山山脚下有个村庄叫羊寨,这里的羊据说就是洋人的洋,每次路过那个地方,我都会有意识找找那些高鼻梁的人。  发表于 2012-9-20 13:37
 楼主| 发表于 2012-7-20 02:33 | 显示全部楼层
行者天地 发表于 2012-7-20 01:54
-是啊.........老哥说的有道理!........现在的一切哪一个不是从过去的岁月中走过来的,没有往 ...

说的真好!{:1_117:}唯有回头看清走过的路,才能看出远方前行的路!无论对一个人还是对一个民族,都是如此!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2-7-20 06:47 | 显示全部楼层
行者天地 发表于 2012-7-20 01:54
-是啊.........老哥说的有道理!........现在的一切哪一个不是从过去的岁月中走过来的,没有往 ...

历史就是这样慢慢的一步一步的走着....
有停顿,有前行....
不是直线,而应是曲线才是!{:soso_e179:}
唯有回头看清走过的路,才能看出远方前行的路!
看到一哥和行者天地的探讨,受益匪浅....{:soso_e195:}
发表于 2012-7-20 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哥内涵
调整大小 S7303592.JPG

点评

舟曲也是白龙江一线上的,兄弟辛苦!  发表于 2012-7-23 12:11
发表于 2012-7-20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纵横山鹰 发表于 2012-7-20 06:47
历史就是这样慢慢的一步一步的走着....
有停顿,有前行....
不是直线,而应是曲线才是!

{:1_117:}-谢谢山鹰班竹妹妹的点评.山鹰妹妹的摩托旅行的贴子我也喜欢看呀!......看后总有一种女中豪杰的豪爽和大气深遂的振撼的感觉!!....那美丽绝伦的四姑娘山.......那美丽宽广的西藏风情.......那胜似天籁的美妙音乐......都是那么的美,那么的神妙,那么的引人入胜!............绝美的画面.......绝美的描述......好像心灵都飘在了那神奇的远方........好像情素都融入到了那美丽的地方......山鹰妹妹是个有才华的人,有内涵的人!也是一个有生活风趣的人,也是一个摩吧里尽责辛苦不知疲劳的人!因我上摩吧时间不长的人,也喜欢摩吧!.我以前都是徒步旅行的多,城市,小县城旅游的多..........骑摩托也就六,七年吧.今后如有时间,骑摩托去旅行不是更好吗!更方便吗!我没事也喜欢看看书,刚看了一本名子是[失落的文明]的重庆出版社出版的书.讲的是古希腊,古罗马帝国,古埃及,古印度,巴比伦,玛雅,印加的早期文明.

点评

山鹰谢谢行者天地的肯定和鼓励!《失落的文明》一书,一定找时间好好阅读!  发表于 2012-7-21 15:07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2-7-20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上一张这本书的相片; DSCF3888_副本.jpg
发表于 2012-7-20 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哥 发表于 2012-7-20 01:53
您真是学识渊博啊,佩服!除了突厥人,还有阿拉伯人、蒙古人、回鹘人等中亚西亚和阿拉伯地区的,他们有 ...

是啊..都是各种各样长期的历史原因所形成的甘南民族的多样性,独特性!......临夏也是历史悠久,有马家窑文化,半山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址,是大量穆斯林聚居区,长相与汉民不同,高鼻梁,深眼窝....伊斯兰文化和穆斯林风情独特......[河州花儿]是中国独特的剧种,好听,回荡,有情!自秦汉以来也是商贸茶马互市的西部旱码头.........[花儿会]每年都很热闹.有回,东乡,保安,撒拉等信伊斯兰教的民族,也有早期的欧洲人.突厥人,阿拉伯人,波斯人,蒙古先民...做生意的,传教的,逃亡的,迁徒的........元初蒙古大军西征时把大量从西亚,中亚俘虏来的人安抚在甘南大片地方......在清朝时,镇压西北回民反清时,陕西,宁夏回民又大部分入甘肃一带,慢慢的河州地区逐渐的成为西北地区伊斯兰教的重镇......[中国小麦加]!

点评

我一直怀疑三国里的马超军队就是来自这片土地,马超军队有投掷标枪的军种,人数不多但战斗力极强,可能和这里曾经的欧洲军队有联系。。。不过,总来说,这里有丰富的人文历史元素,是值得摩友们好好玩的地方。  发表于 2012-9-20 13:44
发表于 2012-7-21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样的摩托,不一样的深度。

点评

这。。。这承诺咋也来了。。。哈哈。一哥的帖子确实经典。  发表于 2012-9-20 13:45
 楼主| 发表于 2012-7-22 0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哥 于 2012-7-22 03:30 编辑

2-6-老人和桥的故事-立珠桥

       告别离开坚守隐秘的马乃乃一家人,继续沿着洮河顺流向着临潭的方向走,道路仍是时好时坏,两岸村庄不多,道路上更是行人少见,偶尔会有一两个骑摩托的当地小伙匆匆赶路。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两岸的山岭农田的绿色越来越多。前面经过碌曲西仓乡时,才刚刚开始犁地播种,而这里却已是青草漫滩,绿意葱葱。
nEO_IMG_DSCF5742.jpg

       在沿着北岸走到这里时,出现一座吊桥,该往哪里走呢?我边思谋着边看着四周,吊桥两侧都有道路通向上下游,就是说这里可以通往洮河南北两岸,东西四个不同方向,感到这是一处分岔要地。时间已经不早了,下面的路该怎么走,心里一点也没谱,还是应该打听清楚才是。看到桥南有人闲坐,于是右转上桥,驶过木板铺就的桥面,下到桥头来。
nEO_IMG_DSCF5743.jpg

       在桥头有两个老人在聊天,一个是藏族阿奶,一个是穿着汉装的老大爷。停车上前攀谈,询问临潭方向路线走向以及当年驮队从临潭经过此地过往的情况,老人就他所知作了介绍。问及老人的民族时,老人既不是藏族也不是回族,而是地道的汉族。老人姓岳,奶名”五十三“,意思是老人的爷爷五十三岁时,生了他,这种奶名在西北常见,甚至有些人的正式名字就是前面姓氏加上后面的数字,如”马六十七“。
       我从碌曲出发一直到这里,在这藏乡深处能见到汉族,这可不多见。说着说着,老人就讲出了眼前这这座桥的历史和故事,我马上意识到应该给老人留下影像。老人一听要给他照相,急忙整理衣扣,十分庄重地站好等着我按快门。

nEO_IMG_DSCF5744.jpg

       老人讲这座桥名字叫”立珠桥“,很早以前是明代皇帝赐姓为杨,统治甘南地区的卓尼藏族土司杨吉庆家族所修建,过去是木制桥梁,由杨土司派驻藏兵把守。临潭西道堂驮队从洮河北岸过来,到此过河前行。1938年时,民国甘肃地方军阀鲁大昌为了阻挡红军北上,放火烧了这座木桥。顺便提一句,当时红军长征在甘南突破天险腊子口,守卫在腊子口的就是鲁大昌的部队。红军走后一个多月,仍然由卓尼土司杨吉庆召集周边三个藏族部落重新建桥,一直使用到解放后。老人在农业合作社时期还亲身参与了二次木桥维修。

       1976年洮河发大水,冲坏并修好木桥。1979年再发洪水,彻底冲垮木桥,之后三年无桥,两岸群众上千人过不了河。直到1982年,时逢当时甘肃省委书记宋平到甘南视察工作,正任生产队长、大队委员的老人得知消息,星夜赶往州府合作,找到了宋平。当面直言:旧社会时,桥被冲垮,人家杨土司只用了一个多月就把桥建好了。现在是新社会了,怎么三年了都建不起一座桥?!宋平闻言特批建桥物资,于当年就建起了这座水泥吊桥。我邀请老人和这座桥照了个合影,我不知道我何时有机会能再走洮河,找到老人送给他和立珠桥的这张纪念照。

       老人没事时常来这桥边坐坐,看着两岸的乡亲们来来往往。他把我当成了记者,临走前老人说这座桥的木板桥面每三年就要换一次,希望我能向上面反映解决一下,把桥面改建成水泥或钢板的。因为现在伐木证越来越难办,适用的大树板材也越来越少,木材也越来越贵,群众负担也越来越重。看着老人期盼热忱的望着我,我真是没法说出自己不是什么记者,更不忍心告诉老人时代不同了,那些所谓的”上面“宁可去铺设摆设用的县城广场,也不会想着重铺百姓用的这座桥面。

       想起历史学家顾颉刚在《西北考察日记》中记载了他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前来甘南考察地方教育时,深感教育落后,途径临潭一个村子时,当地老人焚香设案,恭迎道旁。见到顾颉刚时,”村中一老人持冰糖塞予口,曰:”愿委员为本县多办学校!“其诚朴之状几使予滴泪。”

        时代是不同了,可同样还是有这样情状感人的老人!  

nEO_IMG_DSCF5746.jpg

我按照老人指点的当年驮队路线,返回桥北继续前行
nEO_IMG_DSCF5748.jpg

nEO_IMG_DSCF5749.jpg

       这里也是一处重要的交通要隘,由此可南行翻越甘南迭山,进入迭部。前几年我即是从迭部翻越迭山到此,此番是二到扎古录。
nEO_IMG_DSCF5750.jpg

此间洮河汇入沿途支流,河面变宽,水势平缓,对岸羊群啃食河岸青草,一派田园牧歌。
nEO_IMG_DSCF5751.jpg

       从这个沟口开始,就离开了洮河,北上前往临潭。当年西道堂驮队就是从这个沟口出来前往藏区的。我沿着洮河潜行的路程到这里就要结束了,但当年的驮队商道依然延伸,我还要继续沿着前人的足迹向远处进发。
nEO_IMG_DSCF5752.jpg

       可以想象一下,几十年乃至百年前,几十头甚至几百头牦牛组成的牛帮驮队,沿着山沟小溪行进时,是一个怎样壮观的情景。拍了一张应是的明代城堡遗址,尽管倾塌所剩无几,但仍能看出把守通往藏区关卡的重要军事作用。
nEO_IMG_DSCF5753.jpg

城堡遗址旁的山梁上,狼烟久熄的烽火台在傍晚暮光里,映照出孤寂残存的身影。。。
nEO_IMG_DSCF5754.jpg

                                                                                            【 待 续 ——  2-7-东方乌玛-临潭西道堂

点评

看着老人期盼热忱的望着我,我真是没法说出自己不是什么记者,更不忍心告诉老人时代不同了,那些所谓的”上面“宁可去铺设摆设用的县城广场,也不会想着重铺百姓用的这座桥面。  发表于 2013-11-9 21:33
 楼主| 发表于 2012-7-23 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纵横山鹰 发表于 2012-7-20 06:47
历史就是这样慢慢的一步一步的走着....
有停顿,有前行....
不是直线,而应是曲线才是!

和你的交流也让我受益匪浅啊!呵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摩托吧|优势合作|合作伙伴|小黑屋|联系我们|手机版|www.moto8.com ( ICP: 苏ICP备05001903号 )

GMT+8, 2024-5-26 09:5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