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一哥

甘 南 三 章【续终/神秘的藏族火葬/藏族工艺/扎尕那情歌(21页...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18 07: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记得那本书上看过————
所谓旅程,所谓人生,不过是一种重复!
因为远方一直在那里,所以我们始终在行走....
但如一哥这般,在车轮里,淡看风景,感悟人生的,委实不多!!!{:soso_e179:}

一根火柴的微光,却给了我们一片憧憬的天堂....{:soso_e112:}

点评

“一根火柴的微光,却给了我们一片憧憬的天堂....”好美!  发表于 2012-11-19 16:27
发表于 2012-7-18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高人为峰,楼主神采让人景仰!
发表于 2012-7-18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哥关于法国女子‘玛丽’咋就没了下文交代呢{:soso__12698260965526335329_2:}期待继续,写得太好了,我才出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8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哥 于 2012-7-18 13:50 编辑

2-4-追忆求索玛-阿拉乡访谈

       一早离开双岔乡前往下游的阿拉乡,虽是一路骑车,但脑海里仍然回味着昨晚和一位居住在双岔的回族老人的交谈。在乡政府所在地唯一的一条烂路主街道旁小店里,昏暗的灯光里,这位回族老人说他本是临潭的,在人民公社时期,为了吃饱肚子,16岁的时候由公社派遣到双岔来给公家伐木,就是后来在临潭娶妻生子,成家在临潭,可他还是继续回到双岔。我问为什么不回老家生活呢?他半是说笑半是认真地说,在临潭家里有面有油,但是没肉,我在这里能吃上肉。再说到文革时期时,他的笑容消失了,他说了一句“那是个刀子一样的社会!”,我猛然一震,定定看着老人。他见状展开右手在左手腕上做刀子切割状,解释说那个年代就像是用刀子割人一样,说错一句话能要人命呢。我至今时常想起老人说的这句话,寥寥几字,却如同刀尖一般直透人心!一个社会最底层的老人用他一生的经历,浓缩成这简单而又刻骨的一句,胜过了多少作家学者的洋洋万言!老人告诉我一件真事,在文革时期各地村口街头都建有毛主席画像的忠字碑,当地一个藏民闲来没事扔甩泥巴蛋蛋玩,一没留神把一个泥巴蛋蛋甩到老人家头像上,这一下闯了大祸了,随后被逮捕宣布是反革命,直接押送判刑7年!是夜告别老人,走出小店外,天如漆墨,路无行人。。。
      
这是双岔乡与阿拉乡之间的一处碉堡遗址。地处大路的右侧高低,可控制交通往来。公路左侧下方即为洮河所在。该遗址极有可能是当年红军长征到达甘南时,为了围剿堵截红军,民国甘肃军阀鲁大昌奉命沿洮河修筑的军事碉堡,旁边还有两处住人窑址。
nEO_IMG_DSCF5645.jpg

青山依旧在,却已换了人间
nEO_IMG_DSCF5646.jpg

一个藏族村旁的嘛呢石堆。虽然我自己也雕刻嘛呢石,对此并不陌生,但还是忍不住停车观赏,从风化程度和工艺风格上看,其中不乏百年前的精美遗作。
nEO_IMG_DSCF5648.jpg

嘛呢石,以在石头上刻有梵文佛经的六字真言而得名六字真言为 六字其意是!愿我功德圆满,与佛融合,”。为秘密莲花部的根本真言。
nEO_IMG_DSCF5649.jpg

嘛呢石在佛教徒心中具有不可比拟的神圣感和魔力,是观世音菩萨心咒。念一遍六字真言就相当念了一卷经供奉和念诵能消除罪孽、驱邪避祸、净化心灵,得到美好的未来,也蕴含着“石来运转”之意
nEO_IMG_DSCF5650.jpg

藏传佛教认为六字真言是一切佛经的根本常念“嘛呢”死后可不入地狱,或少受地狱之苦,甚至可以升至极乐,供奉于家中或佩戴在身上,能减除六道轮回众生之痛苦。能避邪镇宅,祈福求愿,保家平安一切妖魔鬼怪悉皆远离对个人乃至世间万物带来无尽广大的裨益
nEO_IMG_DSCF5651.jpg

虔诚的藏传佛教徒认为,只要把他们日夜默念的六字真言纹刻在石块上,这些石块就会具有一种超自然的灵性,能使他们洗清此世的“罪过”。供奉礼敬这样的石块,就能引领他们走进他们神往已久的西天净土。      
nEO_IMG_DSCF5652.jpg

洮河上的老吊桥
被完整地保留下来,令人甚慰。
nEO_IMG_DSCF5654.jpg

阿拉乡乡政府。阿拉是古藏族部落的姓氏名称,其部落首领头人阿拉仓的姓氏演变为部落和地名的
nEO_IMG_DSCF5655.jpg

       在阿拉乡政府桥头路口结识了一位乡上种苗场的不知名的汉族朋友,由他非常热心地带往田后村,去见一位阿拉乡田后村叫做冷本扎西的老人,老人曾长期担任过公社大队书记队长,对当地情况比较熟悉。给我介绍了他对西道堂了解的情况
。在藏区,藏族
人一般称呼西道堂为“求索玛”,
意思是“新教”。他追忆说在1953年或1954年间时,阿拉乡还有一户西道堂人家,为兄弟二人,在洮河边包了一座山林,开设木厂,以伐木放排为生,并无耕作,同时接待西道堂过往驮队,以作为西道堂在临潭到拉仁关3站其中的一个接待站点。老人小时还见过当年西道堂的驮队。后来这兄弟二人在1958年时被抓去劳改,其后房屋也被拆除无存
nEO_IMG_DSCF5657.jpg

左侧为昔日驮队过往路线。知情老人回忆说,当年驮队一般都是多走在洮河河岸阳坡,尤其是在冬
季人畜取暖,晾晒过河打湿的货物,很是重要。

nEO_IMG_DSCF5659.jpg

       顺着阿拉乡的乡道骑进了叫做吾乎扎村的村子里,不觉中感到骑进了死胡同,找不到路了。村里几个屋旁岔路都出不去,村里藏族居民惊诧地看着我骑过来骑过去地乱跑,一打问竟是在一处不起眼的房
屋旁悄然转行,才得以出村。从位于山坡上的村子骑下来,一下就意识到骑进了一处当年的古道遗址,长久的风雨侵蚀,古道已渐渐低落变成一条沟坡,但仍然保持着百年来的原貌。
nEO_IMG_DSCF5661.jpg

       左侧是洮河边古道遗址,此处天然耸立两座石柱,形如石门,地势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此处肯定应有一个令人难忘的地名,但四野无人,无可打问。车行至此,倒真是碌
曲县城里的人说的那样,没路了——没有现今意义上的道路了,只有河边牛羊走过的依稀古道遗存。小心骑过岸边石柱旁山水落下的湿滑泥路时,再次感慨这次骑个白菜越野是骑对了,不然今天非在这草滩泥道上侧滑摔车不可。

nEO_IMG_DSCF5663.jpg

来到1844年创建的旺藏寺,也是郎木寺属寺之一,原为宁玛派,后改为格鲁派。洮河在寺前山下环流,寺后山头如盔。如此瑞祥之地,岂能不会佛法普渡至此。
nEO_IMG_DSCF5664.jpg

寺前草地上两位藏民闲谈。我也有意途中休息一下,于是上前攀谈。他们说这一带一向比较闭守。藏族农牧民仍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沿袭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只是最近二三年才开始有人外出打工,购车跑运输。
nEO_IMG_DSCF5665.jpg

nEO_IMG_DSCF5667.jpg

这里的洮河沿岸桃树四处,桃花遍野,藏寨散落山间,只看炊烟升起,不见外乡来客,好似一处高原藏区的桃花源!
nEO_IMG_DSCF5668.jpg

桃花潭水深千尺
nEO_IMG_DSCF5669.jpg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2-7-18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佩服楼主{:soso_e179:}。我就坐享其成了。等着后面的大片。{:soso_e100:}
发表于 2012-7-18 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这种深度摩旅,这种人文探究能被更多的摩旅者接受和沿袭。这是对摩托车价值的高级利用。催油门,日行数千里,过眼的连云烟都算不上了。目的地或许有好风景,沿途难道不更是别开生面!

点评

球站说的极是!希望更多一些这种深度的摩旅。  发表于 2012-8-5 20:35
 楼主| 发表于 2012-7-18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哥 于 2012-7-18 19:42 编辑

2-5-隐秘的坚守-勒秀乡

来到被称为碌曲小江南美称的勒秀,没作休息,只是拍照以作记录,因在阿拉乡藏族老人告知在勒秀乡的一个小村里,有当年西道堂3个站点其中的一个。所以目标明确,继续前行。
nEO_IMG_DSCF5671.jpg

四月底的洮河,略有春意
nEO_IMG_DSCF5675.jpg

这里已是山间便道了,更无路标之类,若无洮河相伴,我几乎会迷路在此。遇见一位藏民,急忙打问前面路况情况。见他怀抱着一头小牛犊赶路,就像抱着娃娃,他说小牛有病了,边说边摸着,很是温情。
nEO_IMG_DSCF5678.jpg

勒秀乡塔扎村洮河边北岸的一处寺院遗址,构建年代较早,不知何时被废弃,或是五八年前后时期。风格相比起现今的寺院,好像更多一些质朴浑厚。
nEO_IMG_DSCF5679.jpg

这里的村子基本没有标牌,只能一路走一路打听。终于到达这个河湾小村,但没想到实际上是分为两部分的。河这边是藏族村,隔岸是回民村。
nEO_IMG_DSCF5681.jpg

谁能想到这个不起眼的几户小村,还能藏有历史深处的隐秘?!
nEO_IMG_DSCF5682.jpg

必须过河才能到那里,好在洮河这些年修造阶梯小水电,处处截流。眼前这片洮河已是河底见天,满是一河滩的石头。
nEO_IMG_DSCF5684.jpg

想试着骑过河,石头太大,不敢硬冲,一下一下地给油门,但还是车把失控,只能停住。
nEO_IMG_DSCF5685.jpg

车停河滩,我顺着眼前河道里的石头,一步一步走到对岸的回民村里
nEO_IMG_DSCF5686.jpg

因为访谈费时,我也怕白菜扔在河滩,万一有个闪失,还走不了了。于是返回想一档推车过河,能踏实放心地进行访谈。但河里的石头更加光滑,跌跌撞撞中,终于失控滑倒,所幸是左侧倒车,排气没进水。恰巧这时这个庄户人家的儿子回来了,当爹的马上喊过来,帮着扶车推过岸。
nEO_IMG_DSCF5687.jpg

车倒时,两脚也不由地踏进洮河水里,淹没脚脖,灌满靴子,让我彻底亲近了一把洮河水,呵呵
nEO_IMG_DSCF5688.jpg

来到村里这户西道堂回民家中,老婆婆急忙招呼儿媳给我做饭,主食是烙的面饼,叫“锅盔”,这饼厚达10公分。这顿可是当天直到下午快四点了才吃上的午饭,不加客气,直接开吃,呵呵。我和他们边吃边聊,家中男主人名叫“马马乃”,一家四口人生活在这小村里。
nEO_IMG_DSCF5689.jpg

       吃完饭,主人领着我去看西道堂站点遗址。路过柴堆时,一个随意扔置的陶罐引起我的注意,一问才知道这是他们在山旁开挖山地时,从土里刨出来的,刚出土的时候,陶罐里面还有一些铜钱。问铜钱下落,说孩子们给玩丢了。而他们又不识字,不认得铜钱上的汉字,可惜了。还说挖山时不但挖出这样一二十个罐子,让孩子们边玩边打破了,另外还挖出不少人骨头。看来这里原来有古代墓葬,至少应是明清时期的。
nEO_IMG_DSCF5690.jpg
      
       马马乃介绍说,这里原为临潭西道堂“老店”和驮队“站”的所在地,民国时期有三户人家,他家是
祖上因入教西道堂而从青海迁居来的49
年解放时因人口增加分家,为五户。58年时,一户被抓去劳改。另一户在八十年代中后期迁居外地。截止
2012年时现今只有三户人家,其中一家为买房居住的藏民,其他两家为西道堂回民。一户为马马乃,另一户为单身未婚。
       1949年之前,几户回民人家的主要承担劳作三个方面,一是看护西道堂在这里的三处山林林场,二是接待西道堂公私两种驮队,三是经营自有驮队生意。
       西道堂公私两种驮队早间天亮六点左右从临潭出发,一天路程行至这里时为傍晚六时左右,人畜均需休息住宿。因此,在这里设立站点,接待过往驮队。
       驮队住宿时间是根据驮队主人与站点主人的具体情况和亲疏关系而定,少则住宿一夜即走,多则二三天,甚至一二个月才走。驮队前往藏区一次时间根据路程而定,少则一年半载,多则二三年不等。眼前的残墙断壁就是当年的站点遗址。
nEO_IMG_DSCF5693.jpg

院落之间的隔墙

nEO_IMG_DSCF5695.jpg

站点遗址的内院,现已为耕田
nEO_IMG_DSCF5698.jpg

二个并列的
院落大门
nEO_IMG_DSCF5699.jpg

nEO_IMG_DSCF5700.jpg

       院落之间的隔墙和烟道。马马乃说,西道堂这些院落,原为个人私产,兼有接待道堂驮队的责任和
义务。现在所留下的土墙是原为二层楼房的一层建筑土墙,一层是作为仓储和存放杂物的,一般是不住人的。而二楼才是住人房屋,也只有二楼才有火炕取暖构造。图中的烟道均为二层被拆除后其后代在一层居住时,另外挖掘而成的,并非早期就有。
nEO_IMG_DSCF5702.jpg

站在大口看院内房屋遗迹细节。山根下的窑洞不是原有的,是文革时期村民挖出储藏洋芋(土

豆)的地窖。右侧台地是过去二层楼房的地基部分,至山根折向,呈倒L
型。左侧耕地原为场院

nEO_IMG_DSCF5704.jpg

外侧院墙侧面,墙体厚度达一米左右,为黄土逐层夯筑构建而成,这和长城的修筑方式是一样的。

nEO_IMG_DSCF5706.jpg

外侧院墙侧面,墙体厚度达一米左右,为黄土逐层夯筑构建而成。
nEO_IMG_DSCF5723.jpg

       六七十年前当年驮队经过的道路依然保持旧貌,图中道路向前行可至临潭。院墙拐角处至台地为旧时原驮队牛圈所在处
nEO_IMG_DSCF5724.jpg

       西道堂的三个山林林场之一
洮河对岸远处茂密树林的山林即是
图中道路就是驮队商道,由此走向阿拉和拉仁关。
nEO_IMG_DSCF5728.jpg

       按照村中驮队通行道路走向判断,通向山坡的的小道即是当年驮队的商道。如今是青草漫漫,少有人迹,却留桃花依旧笑春风。
nEO_IMG_DSCF5731.jpg

nEO_IMG_DSCF5727.jpg

       图中院墙分为三个大门道路下部坡坎原有二层楼房已被58年时期拆除,现留有房屋遗迹。覆盖地膜的耕地原为房屋场院。下部二层楼房的二楼与上部的一楼等齐
nEO_IMG_DSCF5714.jpg

早年西道堂护林人栽种的
2颗大树之一
nEO_IMG_DSCF5730.jpg

早年西道堂护林人栽种的
2颗大树之一

nEO_IMG_DSCF5733.jpg

中医是忌讳湿衣在身,又是骑车风吹,哪能不得关节炎呢,必须处理妥当才行。
nEO_IMG_DSCF5739.jpg

换上备用袜子,套上塑料袋,再穿进湿透的靴子,这样才不会老了以后脚后跟疼个不停,呵呵
nEO_IMG_DSCF5740.jpg

       马马乃的妻子和儿媳妇,感谢她们的盛情款待!老婆婆对信仰特别虔诚坚定,拿出西道堂的照片只让我看,不让我碰。我能理解,这是她对信仰洁净的把守。老婆婆性格很开朗,她说我是第一个来到这里打问西道堂的老事情,以前从来没有什么人向他们问起过,他们也没想要对谁讲述透露那些往事。看得出来,在他们眼里我是一个教门外的人,但又是一个最走近他们的人。对此,我感到很满足!

nEO_IMG_DSCF5741.jpg

       马马乃说,从祖上青海迁居到这里,他们已是几代人了。我问他想不想也像别人一样,移民离开这里。他看了一下脚下的地,说他不想走,他们一家都没这个打算,尽管这里只有他们这一家西道堂的常驻,但他们喜欢这里的清静平和,他说住在自己的地方安心,吃自己打下的粮食放心。他说我是第一次跟外面人讲了这么多以前的事。是的,我想如果我不曾来过这里,他们依然会在心底保持着他们最隐秘的坚守!
nEO_IMG_DSCF5736.jpg




点评

信仰的力量!  发表于 2013-11-9 21:26
 楼主| 发表于 2012-7-19 01:25 | 显示全部楼层
wong519 发表于 2012-7-16 20:32
久违的精彩!慢慢看~~

感谢关注!敬请指教!{:1_117:}
发表于 2012-7-19 01:3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老实实 看文化!!!用心去看 图文!!
4.jpg

点评

金鸡独立?呵呵  发表于 2012-7-23 12:17
 楼主| 发表于 2012-7-19 0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气球 发表于 2012-7-18 01:58
有滋有味。一琢磨,老刘这样的游记不多见啊。

呵呵,感谢鼓励!不能慢慢来,得加紧发了,这些日子其他事情还多着呢,呵呵

点评

不急,一哥注意身体,注意休息!  发表于 2012-7-19 01:47
 楼主| 发表于 2012-7-19 01:59 | 显示全部楼层
纵横山鹰 发表于 2012-7-18 07:49
不记得那本书上看过————
所谓旅程,所谓人生,不过是一种重复!
因为远方一直在那里,所以我们始终在 ...

我以为,这世间最精彩最让我们难忘的还是人!不是不喜欢风景,而是觉得人也是一道值得路上关注的风景!

点评

说的非常好!听个体的往事,串起来就是整个民族的历史,唯山河易改,历史永恒!积淀历史,厚重我们的人生。  发表于 2012-11-19 16:36
 楼主| 发表于 2012-7-19 0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完颜睿 发表于 2012-7-18 09:21
山高人为峰,楼主神采让人景仰!

过奖!过奖!不敢当!还望赐教!呵呵{:1_117:}
 楼主| 发表于 2012-7-19 02: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悔今生 发表于 2012-7-18 11:53
一哥关于法国女子‘玛丽’咋就没了下文交代呢期待继续,写得太好了,我才 ...

故事还没讲完呢,呵呵,她会出现在后面章节里的{:1_131:}
 楼主| 发表于 2012-7-19 02: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哥 发表于 2012-7-19 01:31
呵呵,感谢鼓励!不能慢慢来,得加紧发了,这些日子其他事情还多着呢,呵呵

彼此!彼此!你更辛苦!{:1_117:}
发表于 2012-7-19 03: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哥 发表于 2012-7-18 13:20
2-4-追忆求索玛-阿拉乡访谈

       一早离开双岔乡前往下游的阿拉乡,虽是一路骑车,但脑海里仍然回味着 ...

{:soso_e179:}好游记.....慢慢读,细细品,一方风土人文,历史,典故,风情,信仰,变迁........尤似一部摩旅小说了,需要慢慢的细细的读进才行.分享你的精彩文章,谢谢老哥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摩托吧|优势合作|合作伙伴|小黑屋|联系我们|手机版|www.moto8.com ( ICP: 苏ICP备05001903号 )

GMT+8, 2024-5-6 07:2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