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叽里呱啦

问一个关于摩托车后摇臂的知识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29 0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除了耐力比赛,什么摩托车比赛需要快换轮胎的???一般摩托车比赛都是一条轮胎用到结束的.
你跑街需要快换 ...
低温蜡烛 发表于 2010-12-28 17:22


有道理。难怪宝马多用单摇。
不过,相对跑车就成装B?我看未必吧。。。
发表于 2010-12-29 03:51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有高手 从专业的角度分析的也是头头是道,不过似乎更利用性能+维修吧 但我感觉单臂突出的是审美观 比如类似概念车 更加时尚 更加张扬吧 所以对于一般不用比赛的DIY爱好者来说 我感觉单臂还是会很受欢迎的。。R1好看 但总听说性能不如其他车牛逼 但人气一样很高啊。

R1单臂配件

R1单臂配件

R1单臂配件

R1单臂配件

R1单臂配件

R1单臂配件

GSX-1000单臂

GSX-1000单臂

MVF4单臂

MVF4单臂
收藏了 几百张 单臂的车车。以后有车了 真舍得花1-2万改一下。。
发表于 2010-12-29 0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0# 低温蜡烛


    分析一下 ,我发的红色单臂,是什么三角的 假如改了 会怎么样 好还是不好?
发表于 2010-12-29 05:19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把F4和1098看成业界标杆我无话可说.....................
欧洲货不是什么神物,有些地方做工远 ...
低温蜡烛 发表于 2010-12-29 01:00



    当年杜卡迪也想改变单摇臂鸡肋的处境

   结果在999上使用了双摇臂的结构,但没曾

   想到引来业界一片哗然,特别是D家的忠实粉丝们

   对999的那种一反D家本色的双摇臂简直可以用唾弃来

   形容,所以后来的1098 1198  848 有回到了单摇臂的结构。


   我觉得单双摇臂的优劣D家的设计师们心知肚明,只是一棒子

    抱着臭脚的冤大头们伸着脖子等着砍,他们也没办法啊。
发表于 2010-12-29 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道理。难怪宝马多用单摇。
不过,相对跑车就成装B?我看未必吧。。。
小tt 发表于 2010-12-29 02:31



    BMW用单摇,你去看仔细了,多数是因为是轴传动的车
既然用了轴传动,就没必要考虑撒后摇臂减重了,直接用轴传动的外壳做摇臂了.
而且这种单摇是有缺陷的,你去拆几台老BMW看看,后摇臂内部传动轴的万向节都敲外壳的.
BMW的链条车S1000RR不是单摇!!
发表于 2010-12-29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低温蜡烛


    分析一下 ,我发的红色单臂,是什么三角的 假如改了 会怎么样 好还是不好?
我爱晕啊 发表于 2010-12-29 03:52



    这是用在R1上加长后摇,美国人的东西,山寨小厂没有大型铸造能力,只能开钢模自己焊.
IB的东西,美国人改装车基本都是黑人视觉系风格.要么就走牛仔系暴走风格.
发表于 2010-12-29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年杜卡迪也想改变单摇臂鸡肋的处境

   结果在999上使用了双摇臂的结构,但没曾

   想到引 ...
自由我飚车 发表于 2010-12-29 05:19



    没错,就是冤大头命,
什么快换轮胎..........这居然也是优点,,,,,,,,,,,,当摩托车是F1呀,参加比赛要搞换胎战术的.
真有那么好,为何最需要换胎平凡的拉力赛里,那些越野都用传统双摇呢?
你最清楚了,早年吉雷拉有款2T 125跑车,还用的是前后单摇,那设计就是昙花一现的设计.
这种古怪设计都来自80-90年那个黄金时代,泡沫经济总让人胆大.

欧洲车上IB东西很多的
如B记的刹车油壶就是比日本的小,很多人觉得牛B
其实仔细一想就是个IB东西,
刹车油壶目的是补充因为日常使用刹车皮磨损后导致的刹车液面降低,已及长期使用因为高温与刹车管渗透导致的自然损耗.
得..........欧洲人却反其道行之,觉得客户全是守规矩的定期做检查保养的,于是就简单用个小壶
而日本人就不同,他们觉得客户或许会很懒,或许会俩年也不去检查刹车,所以索性把壶做大.
足够你用.
这就是人性化设计的典范.
发表于 2010-12-29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宝贝虎

感谢宝贝虎朋友 十分感谢你的赐教 只是在下愚钝 不太明白你说的“整车几何上的影响” 麻烦 ...
叽里呱啦 发表于 2010-12-28 21:08


整车的结构参数包括轴距,拖曳距,前插倾角,后摇臂长度,后摇臂倾角,重心位置这些重要参数,这些重要参数之间的空间组合称之为几何参数;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说,同一部车子,重心靠前一点跟靠后一点,这个车子的加速性能和刹车性能就有变化。
你发的那个后摇臂明显是上三角结构的,如果装到CB上,怎么穿链条呢?装宽胎空间够不够?避震筒的连接结构?这些都要考虑。
发表于 2010-12-29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学习了
发表于 2010-12-29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细致的解释,哪么单摇臂呢??
小tt 发表于 2010-12-28 02:17

单摇臂的优势没了??单摇臂什么优势????单摇臂比双摇臂重量大,单摇臂的优势是换轮胎快,,!!!!什么时 ...
璀璨 发表于 2010-12-28 17:15


单摇臂的历史相当久远,不是一两篇文章能说得清的,这里就简单说说本田的pro arm吧。

本田的pro arm的源流有两种说法,其一是“pro arm由ELF设计”,其二是“pro arm由ELF与HONDA联合研制”,我认为前一种说法更靠谱:如果honda有这方面的设计能力,那么就没有必要找ELF帮忙;如果honda没有设计能力,则肯定要打“联合研制”的幌子。在PRO ARM之前,honda的方管摇臂,只需要铅笔和尺子就能设计出来,丝毫谈不上什么技术含量,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一代神车NR500的后摇臂,shit。。。

pro arm的诞生完全是WEC赛事规则的产物,为了在漫长的耐力赛中减少进站时间。
双边摇臂在拆后轮时,要有这样几个步骤:
1、松开、卸下后轴螺帽与后轴定位块;
2、拔出后轴;
3、前推轮胎,松开链条;
4、取出后轮,分离链盘、轴套;
5、在新后轮上安装链盘,插入轴套;
6、将上述组件插入后摇臂;
7、挂上链条;
8、穿中轴;
9、上定位块、螺帽;

这些步骤相当耗费时间,“以我多年种地的经验”,车队工程师不可能不去想办法简化,而最简单的想法就是“为什么不能像汽车一样,拆下螺丝就能换轮胎呢?”于是乎PRO ARM就诞生了。pro arm在付出了结构复杂、重量庞大、加工工艺繁琐、困难、成本高昂的代价之后,终于得到了快速更换轮胎的效果:拔掉销钉,松开卸下螺帽,更换后轮,上螺帽,插销钉。

那么这是个成功的结构吗?我认为不是。PRO ARM只有在WEC赛事规则之下才有一点优势,而在SBK和MOTOGP中则恰好相反。为什么说只有一点优势呢?进站的时间取决于耗时最长的环节,而摩托车还有前轮子。哪怕可以搞到后轮不用换,前轮终究还是要进站的,因此pro arm的优势并不像大多数爱好者想象的那么明显、那么优秀。所以说,除非前轮也变成单边结构的,否则单纯一个pro arm没有太大意义。

从结构上来说,pro arm轮轴轴承的承力远大于双边避震,主轴的直径也大于双边避震,此外单边避震的用料也多于双边避震,因此在重量方面远大于同样强度的双边避震,简单的说就是单摇臂的性能不好。为了弥补这些缺点,要用庞大的鼓型设计来加强强度,使用轻合金来减轻重量,我认为这不叫技术进步,这叫烧钱,烧的是车主口袋里的钱。

PRO arm的字面意思是“专业摇臂”,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装备PRO ARM的车型,如NC24,NC30,NC35,RC30,RC31,RC45反而没有几个专业车。所以这个“PRO”是不是真的专业,还要打个问号。

pro arm优点也有一些,首先外露的轮框视觉效果很具冲击力,适合于。。。堕落说的那两字是什么来着?还有就是调链条不需要对定位块,对维修工的要求比较“傻瓜”。因此也不能把PRO ARM说的一无是处,从乐观的角度讲,就是茅坑里的一块石头,还可以擦屁股呢。
发表于 2010-12-29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顺便说一句,满大街跑的踏板车10台里有9台是单边摇臂,不晓得哪个能体验出快换后轮的优势?
发表于 2010-12-29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太专业了。。装B必备!
发表于 2010-12-29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9# 低温蜡烛


    我是请教你,不是质疑你。我是真的不知道单摇有什么好处。长编大论~
发表于 2010-12-29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8# 小车小祁


    傻X中的的啊傻X
发表于 2010-12-29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PFPF~~~~~~,还真不懂有什么问题能难倒两位。干脆开个课堂算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摩托吧|优势合作|合作伙伴|小黑屋|联系我们|手机版|www.moto8.com ( ICP: 苏ICP备05001903号 )

GMT+8, 2024-6-20 23:1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