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大各应 于 2011-4-15 23:23 编辑
从中学地理课本中知道了沙漠,那时沙漠予我的印象是荒芜、死寂和苍茫。后来从一些边塞古诗词中读到了大漠,其中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给我留下了一种凄美的感觉和无限的诱惑,因而开始有了走进沙漠的欲望和冲动,那时很想很想触摸和体会沙漠予以诗人的那种情怀。自从有了摩托车以后,偶尔在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个沙漠的边缘骑行,那时看不到沙漠深处的美丽景色,也就体会不到沙漠的魅力。 自从2000年为人类首次穿越巴丹吉林沙漠进行实地训练开始,沙漠在我脑海中注入新的内涵,沙漠在我心灵深处重新注入生命力。在浩瀚的沙漠中,身临其境咀嚼西部大漠风光,品味着沙漠的日出日落,聆听机群经过般的鸣沙,那种美真的无法准确形容。那种远离城市的喧嚣,那种原生态的刀耕火种、牧野童趣生活,那种独特的风土人情,也只有进入沙漠腹地,才能领略到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的伟大和对人们心灵的震撼。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阿拉善盟境内,是中国第三大沙漠,面积约为4.43万平方公里,海拔1400-1600米,最高峰2040米。“巴丹吉林”是蒙古语的译音,“巴丹”是由“巴岱”演变而来,愿意究竟是人名还是地名已无从考察。传说古代曾有一名叫巴岱的人在此居住;“吉林”的意义也有两说:一说,它是由藏语“哲让”演变而来,意为地狱,另一说指它是数词六十----这片沙漠中湖泊众多。 2001年3月份17日——25日,我与我们金昌市的4名摩托车车手和内蒙阿右旗的车手,同行的还有中央电视台和甘肃电视台的6名记者,驾驶4辆越野摩托车和5辆北京吉普,历时9天,历经千辛万苦和生死考验,共同穿越了这个号称世界上最大的沙山群沙漠。从那次穿越巴丹吉林沙漠开始,让我感受到了生命与沙漠的搏击和生命与死亡的抗争。特别是这次经历让我对在中国地图找不到名字却铭刻在我心里的——诺日图,留下了永生难忘的记忆和深切的诺日图情缘。 诺日图地处巴丹吉林沙漠中部偏西,经纬度分别是N39 56.401 E102 05.519 ,海拔1340米。由阿右旗向东北方向沿着去噶顺塔塔拉铁矿的柏油公路走36公里,再向东北方向正式进沙山群76公里,途经小沙枣、南香、北香等几个海子之后就到达诺日图。 在十年前,我们首次穿越巴丹吉林沙漠。我们首次看到了诺日图海子,首次在诺日图海子人工植树,首次认识了诺日图海子唯一一户常住人家,从此结识了这家的主人,一位名叫孟柯的蒙古族老人,我们现在称呼他“孟爷”,就是这位“孟爷”让我对诺日图无法割舍。“孟爷”原来是阿右旗武警边防大队的队长,2002年正式退休,退休后利用10万余元的转业费购买了树苗、越野汽车以及柴油机等设备在海子里植树。他绿化大漠的事迹为人们广为传颂,同时也受到了人们的尊敬。就是“孟爷”这位长期守候在诺日图海子的“园丁”精心呵护,把我们这两年年来栽种在诺日图海子周围的100余棵刺槐、白蜡、椿树与他个人栽种的近3万棵沙枣树、白杨、新疆杨、柳树等树苗养育成林,现在已成为绿树成荫的沙漠绿洲。 今年是我们穿越沙漠十周年了,车手们都有纪念穿越的愿望,经过我的提议,一致同意大家一起进入当时我们穿越的第一天的目的地——诺日图海子,再重温一下穿越沙漠的情景。恰逢这个时候也是植树的季节,我又从金昌带了56棵树苗,大家进去同时进行植树,为沙漠绿洲做一点自己的贡献,也算是此次活动的一个主要内容。 3月25日晚上大家先后到达阿右旗入住宾馆,26日一早分乘4辆越野汽车进入沙漠,另有4人骑越野摩托车。途中再一次领略到了沙山群的魅力,连续的上坡下坡仿佛穿行在茫茫大海之中,十年前穿越的情景多次在脑海里闪现。车队中午1点多到达诺日图海子。在这里我们受到孟爷和牧民杨宝山的热情接待,他们都是本地的蒙古族。晚饭是蒙古族传统的羊背子,可以理解为蒙古族为尊贵的客人献上的手把肉;即一只羊基本是整只煮好的,除了四条腿割掉一同在大锅里煮,煮好后装在在一个大盘子里,由最年长的客人先在羊背上滑三道,再由主人分别割成小块,客人们这时就可以拿起刀子割肉吃了。其间阿右旗的车手及牧民朋友唱起蒙古族歌曲并用银碗为大家敬酒,真正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又一次体验到了浓郁的蒙古族风情。
第二天一早大家的早饭是馒头、骆驼奶熬制的大米稀饭泡羊肉、腌制的沙葱等。早饭过后,由孟爷统一划出一块地方,大家把带来的树苗一棵一棵栽上,仿佛把自家的孩子放到这里一样。由于靠近海子的地方已经有大片的树林,这块地距离海子大约有200米,地下水不是很丰富,所以需要用柴油抽水机抽水,再由人工进行浇水,以保证树苗的成活。树苗栽好后,大家收拾行装准备走出沙漠。临行前,看着孟爷苍老的面孔和微微的驼背,我的眼睛禁不住湿了,在心里默默的跟自己说以后要常“回家看看”,跟孟爷约好5月份再来,并感谢孟爷精心照顾这些小树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