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919|回复: 124

过弯重点系列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18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lovemeqiqi 于 2009-4-18 11:25 编辑

第一课、过弯路线解析
第二课、侧掛动作解析
第三课、实习活动
第四课、右弯各角度操驾实习
第五课、安全提醒
第六课、机车运动安全总提醒
第七课、有关恐惧感
第八课、弯中的障碍物

第九课、有关侧掛的功能
第十课、过弯的安全极限
第十一课、高转速车种的入弯退档
第十二课、后煞车的应用


第一课、过弯路线解析

在本课中,强调“视线所及之处,才可以放心入弯”
curveline6el.jpg
A点:从此开始观察弯道曲率
B点:大致瞭解弯道曲率以及弯道路况品质,但还是不完整。已经做好入弯準备
C点:全然看透弯道,放心弯下去
    由于骑士不可能以入弯“点”为目标,一下子瞬间倾斜到底
所以本文采取由“C到D”的“入弯区段”概念,表示“从开始入弯,到完全倾斜”的过程
D点:加大油门之处
      说明:传统的“外内外”观念,必须加以分解
      

      我的作法是:分两段
第一段:A到C(判断弯道曲率与调整速度),晚一点入弯
第二段:C到D到d(取得“较直得出弯弧线”,可以放心加大油门) ,当弯道越弯曲、速度越慢时,需要「越晚」入弯



第二课、侧掛动作解析
curvepose2zz.jpg
机车的操作,是根据入弯阶段来对应的 ,本图根据以上路线所区分的A到D阶段 ,叙述骑士操作的阶段
图中的说明较小,多费点眼力


curvepose21hr.jpg

本图是从“上方”与“侧面”解析骑士的过弯动作 ,各阶段仍配合第一课的路线阶段



第三课、实习活动

     B到C到D的过程要点,请搭配上面的图示阅读

1.B到C过程中,準备入弯:由弯道外侧进入,检视弯道状况,身体尚未放鬆,仍在检查与描绘路线
curvepic13rr.jpg

      2.C到D过程中,开始入弯:已经看清整个弯道,这是安全重点(如果非盲弯道,就不会有“突然出现的状况”),并锁定弯中点(APEX)。然后放鬆身体,左大腿与左屁屁重量落在座垫上,左膝盖靠著油缸,藉以固定身体(有时候没有做到),瞄準预定路线,(极轻微)逆操舵入弯,开始加油门。加油门可以增加后轮抓地力
curvepic22bk.jpg

      3.过弯中:即将进入弯中点,保持轻微稳定加速(油门不要“顿爹”,以免丧失后轮抓力),双手适力扶著把手,不要用力,身体仍然放鬆,瞄準预定路线

curvepic36tr.jpg

     4.準备出弯:通过弯中点后,已经对準出弯路线(应该是一条拉直的弧线,但请勿接近边线),為了安全的抓地力,需要适当增加油门加速
curvepic41gs.jpg

     5.出弯加速:看準出弯路线(相当直的弧线),加大油门、提昇出弯抓地力,吃下出弯路线
curvepic54pz.jpg

     操驾前热胎要点
热胎方法:低速档大油门(热后胎),中速度大力煞车(热前胎),各做5次左右即可。
胎压较高时,需热胎久一点
注意:天气冷时,即使用力热胎,但若之后顺顺骑,则胎温仍会下降。激烈操驾前,需重新热胎


第四课、右弯各角度操驾实习

接近上方:
00.JPG

前右方:
01.JPG

前左方:
02.JPG

右侧方:
03.JPG

左侧方:
04.JPG

左侧方连续:
05.JPG


第五课、安全提醒

1.jpg
A到B:
直路不要拉高速
被慢车挡住则放弃此弯
.
B到C:
保守判断弯道状况(可能有车子吃线、或有一滩油)
避开路边(有砂)以及双黄线(来车吃线)
弯中有障碍物则放弃此弯
及早规划路线是安全入弯重点
.
C到D:
一般道路不要磨膝
(但在安全弯道练习磨膝,有助於速度的敏感性)
动作要明快且稳定
回油门会降低后轮抓地力,不可
稳定油门可以维持后轮抓地力
加大油门可以加强后轮抓地力
已进入好路线才允许加大油门

☆能加油出弯的路线就是好路线☆知名车手名言

越倾斜越不能任意煞车


第六课、机车运动安全总提醒

保持你对两轮抓地力的敏感度:鬆油门(前重后轻)、加油门(前轻后重,过弯极需要)
就算是老手,当天上车后也要一段热身运动
施展8成功力已经是道路上的安全极限
莫非定律:就算你準备得再好,总是会出差错
视线清晰才能持续前进
看不见的盲弯道必须保守
对向来车是最致命的威胁

   归纳两个安全重点:

一、看清路线就可以确保安全:请见图,B点已经开始检查路线,到C点已经确认路线安全,所以加油门过弯时,就是百分百的安全(希望不要失误)。若是曲率大的盲弯道,则尽量保守
curveline6el1.jpg

二、细腻油门确保安全:增加油门开度可以加强后轮抓地力,但却可让路线外抛(除非重心转移非常确实),;油门的操控等於是控制前后轮配重,不当的减轻油门,将提高前轮负重,使之不容易过弯
再归纳:
小山路很多盲弯道,看不见弯道后的情况,如果您在盲弯道之前看见那种过弯神速的「高手」,这表示他在拿身家性命拼速度,有机会要私下劝告一下。

看準安全路線後,放鬆肩膀彎下去,當你能夠持續增加油門時,這就是好路線




第七课、有关恐惧感
骑乘技巧因应各式车种以及车主习惯
会有不同的解读
仅為参考用,最重要是要注意安全

1.请问过弯速度如何判断?
    A:视线最重要,看向弯道最深处,採取经验中的安全速度
2.过弯前身体姿势如何? 之前有车友告诉我 屁屁眼的位置应在椅垫中间
    A:如果要侧掛的话,屁屁小菊花会偏向内侧(右弯就是右侧),幅度不宜过大,不要超出座垫边缘
但是手的位置就不是很懂 ? 手轴朝上还是下呢 手是否要用力 还是都放松?

    A:手肘的位置因应把手高低而不同,宜轻鬆自然,但也不可能全然无力。外侧手肘(右弯就是左手)会略靠向油箱
3.车倾角度大小如何控制? 是需要靠身体重心改变吗? 下倾的角度自以為很大的时候其实都还好 但是都有恐惧感 是否有方法可以训练?
     A:车倾角是自然形成的,在顺势而又安全可靠的弯道速度下,就会自然形成你的倾角
  

    “恐惧感”的来源,一是不习惯,二是稍微勉强自己,三可能是忽略基本要点
关於三,骑车最要紧的,就是“视线”
看得出进弯、弯中、出弯路线,就可以顺利过弯
掌握住“能持续加速出弯的路线”就是最好的路线
其次是「重心转移」,侧向转移,就是内倾、侧掛与放松,能够将重量施予后轮的侧边,就会加强过弯能力
内倾(侧掛)是将姿势作出来,“放松”才能真正将体重压在后轮侧边
关於二,只要上一点把握住,速度从慢开始,就会有安定感
关於三,从进弯、弯中到出弯的各种程序、步骤
要默记,反覆操作到习惯,习惯了就好
以上参考




第八课、弯中的障碍物

问题:如果入弯中,发现有障碍物,或者弯不过去的状况
该如何处理?

   回答:
如果此时是紧绷的态势,修正裕度极小
那就两眼开开...看準出口弯过去,让老天决定吧

如果很慢,那就照你的意思,或者障碍物的动向,随便就可以过
所以,我们讨论的,应该是“以适当的速度,正在享受弯道乐趣”的状况
是吧?
好像没有固定模式,仅以几次状况分享
1.中速弯入左弯时,预定出弯路线中,有大片汽车前档碎片:
回油、判断碎片区之后的转向空间(够用)、不抓煞车直直压过去、到达乾净路面时,从新的路线脱离
2.盲弯道已入右弯(速度有保留),行驶路线有一大滩土:
看到土,同时看到对向无来车,回一点油、拉起车身,直接跨过中线,避开障碍区,进入对向车道再驶回
3.已经加速出右弯中(拉转猛烈、膝盖贴地),从对向盲弯中(这是一个S弯)使出一辆略微跨线的水泥车:
回一点油,大概从70%回到60%,车身略慢下,找到更内侧路线,再弯进去

以上,都没有“回油到底”以及“煞车”,都有“找到新路线。


      一种可以“回油到底”以及“煞车”的状况: 渐缩弯
      处理方式:
因為是不熟的弯道,所以速度没有做很快,在此基本假定下,可以:
视线发现弯道曲率紧缩,判断无法以此速度过去
由於是非常早发现,所以「来得及」这样做:
重新入弯 三步骤:
回油并轻微煞车(车身立起、朝弯外跑)
加重煞车(同时判断通过速率)
放煞车,同时入弯、加速出弯


参考一下
骑车要保留足够裕度
不然想救也救不回来


第九课、有关侧掛的功能
    1.弯中的加速,可以提升后轮抓地力
    这时视野要缩小到机车本身,加速时重心后移,后轮负重增加 (附带:链条车加速时车尾会抬高,可使原本的倾角裕度更高),在弯道中也一样
   

    2.侧掛的重心移动效果,有二:
    效果1:人与车的倾斜,可以对抗向弯到甩出的(伪)离心力 ,而弯中加速可以提升后轮抓地力,但是 倾角与弯中的加速值,两者不可得兼 因為倾角深时,轮胎接地面缩小,摩擦力不够
(理论上摩擦力与接触面积无关,但实际上机车轮胎的黏性范围越大,对地摩擦力会以某种比例增加)
此时,车子不能太过倾斜,以免使轮胎接地面积缩小到危险程度
如果想要用更高的速度过弯
就必须以人的「向内倾斜」去弥补
将人车的「综合质心」移动到机车中轴线的内侧
取代人车一起倾斜的轮胎窘境

效果2:人的内倾/侧掛,减少避震器受到的扰乱扭矩
弯道中,轮胎非正中央接地,而是偏向侧面
倾角越大,则轮胎接地点越旁边
避震器在弯中的功能,是随时将被路面起伏弹起的轮胎
以一定程度的稳定力量,压在地面
并且向上稳定车身
所以它是持续细微地伸伸缩缩,弥补路面的不平整,以及骑士细微的抖动
此时进入弯道,如果以同倾的方式,“人车综合质心”位於车身轴线上
但是轮胎接地点却是在旁边
这时候“人车综合质心”与“轮胎接地点”,对於避震器的伸缩施力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
因此会形成施加於避震连桿的(弯曲)力矩
让避震器内外桿伸缩阻力增加
且侧向分力也扰乱伸缩的频率,造成不稳定
此时如果以内倾/侧掛
将会使“人车综合质心”移动到内侧,它与“轮胎接地点”的连线
将会某种程度上跟“避震器作动方向”达成平行
减低侧向分力(矩)的扰乱,提升稳定性




第十课、过弯的安全极限

骑车不一定只有车子的安全极限
还有人的、路况的
当然必须将三者配合在一起看
可以的部分需先确认:人的技术表现
当时是否身体放松?
当时是否路线正确?
当时是否心思敏捷?
当时是否安心适意?
如果,以上皆是,那就达到当下个人应有的技术表现............(1)

再来看车子的部分(特重前后悬吊的调整):
入弯的煞车过程,前叉是否可支撑?
入弯的倾倒是否稳定不会晃?(后避震)
入弯后进入弯中点之前,前后避震是否稳定无不安?
出弯过程中,前叉是否稳定?
如果以上皆是,那就达到车体设定良好的状态...................(2)

接著看路况的部分
弯道是否漂亮无杂物?
路缘是否乾净无沙土?
对向是否可确定无来车?
此区段是否熟透各路况?
如果以上皆是,那就达到使用环境良好的状态..................(3)
.
如果以上(1)(2)(3)都确认良好
却在过弯中,觉得还有危险
那麼,这就表示你过这些弯的「速度」与「安全极限」已经到了
请勿再深入
.
如果
以上(1)(2)(3)中任何一点无法确认良好
那就必定有危险的感觉
这就是安全极限
切勿再深入


共勉之


第十一课、高转速车种的入弯退档

高转速车种的入弯退档,如果可以做得顺畅
相信可以节省不少时间,得到成功的乐趣
如果是600级跑车,从6档220转速13000,要退到2档60转速7000入弯
(以上除档位外,全為估计值,来不及看转速表、更无时速表)
就需要连退3档(已经预先偷退1档),在强大的煞车力之下,还要顺滑的操作退档
对於我这种初级手来说,就会成為入弯快慢的关键
后来得到一个体会(不一定正确)
右手煞车同时,手掌回油仅回一半(不是全回)
这时候每退一档要补油时,油门幅度比较準确
做到顺时,从半离合退档到补油全放时,比较容易达到无顿剉情况
(必须持续强力煞车,以便配合档位、车速与转速)
如果一连退2、3档可以一气呵成,入弯前的小小不稳定就会消失
也因此不需多餘时间回复稳定
也就可以拼延后煞车(以上是赛场骑法,路上行驶不宜冒险)
也见过前车没弄好,轮胎冒一阵烟,自己就吓到闪去旁边喘了
做不好的时候,应该会有点惊吓,连后面的也很怕


第十二课、后煞车的应用
后煞车是辅助用的
煞车初期含著后煞车,能够稳定车身
以便让强大的前煞车发挥能力
后煞车还有很多实际路况应用的价值
简单来讲,可以将后煞想像成:后面多一股力量拉稳你的车子
例如:
1.U形迴转掉头,忌用前煞,以后煞配合油门离合器,稳定性高
2.山路髮夹弯,採外倾姿势,含住后煞,可消弥回油再灌瞬间的挫动,提高稳定性
3.市区路口90度转弯,速度慢且龙头偏,若要用前煞,宜前后煞并用
4.进入停车位置,速度慢时,宜用后煞停车
以上,都是含著
若要练到「右脚没力踩不下去」,不让后煞锁死,相当有得练哦
如果右脚太有力,随时想要锁后轮,对行车安全威胁很大
...
前面有大大提到,赛场车手的后煞车,应用在路线的修正
虽然我们在公路骑车,也不排斥钻研一下
我的想法:关键在控制「链条动作」
1.专业赛车的脚踏位置以及煞车桿高度,当然是配合车手纯竞技用,所以它的高度,一定适合於踏稳同时,脚尖微动即可操控
2.看比赛影片,当弯道中需要修正路线,例如被后车剪线,自己需要闪避或抓侧面超车,会有使用后煞车的必要
3.弯道中的赛车都8、9000转,其实回油的引擎煞车就很重了,干嘛要后煞车?
(相信我,当车手弯道中全放油门,一定立刻漏赛)
4.回油的引擎煞车,跟后煞车的效果不同:回油再灌,链条上下鬆紧易位,必有一个挫动存在(在弯道中可能是致命的),但油门不变之下使用后煞车,就没有挫动,相对稳定
5.他们是炉火纯青、反射动作能够控制后煞车力道的高高手,用起来不算有风险,应用在弯道近身肉搏,是必备的技能
***********************
可是我们在路上骑车,就不同了:
入弯之后到出弯之间的过程,我惧怕使用后煞
第一、力道控制不良
第二、脚的动作与位置影响重心的固定
应用於过弯的安定性来说,我只试过这样做:
一、入弯前的减速,配合前煞车,充当稳定车身的用途
二、入弯同时含著后煞车,倾倒到定位之时的补油,可以免去链条加减速之间的拉扯,动力平顺传递到马路上,增添安稳
不过,由於小弟骑车不快、入弯缓慢
这些技巧都用不上,连入弯减速重煞前轮,都很少
我们骑车还是温和一点笆!



评分

8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9-4-18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先顶在看
发表于 2009-4-18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强大了,杜卡迪兄弟,麻烦设一个精华,这样的帖难得有
发表于 2009-4-18 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顶啊。回头我也用卡达车去实践下。。
发表于 2009-4-18 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详细全面的技术贴!赞~~~
发表于 2009-4-18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了。复制下来打印学习。
发表于 2009-4-18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华!!!!!!!!!!!
发表于 2009-4-18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台灣車友的技術和經驗在華人里算是數一數二的......
发表于 2009-4-18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是原创的肯定是精华了
发表于 2009-4-18 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sv1000s``!
发表于 2009-4-18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去试哈........
发表于 2009-4-18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09-4-18 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1_121:}{:1_121:}{:1_121:}
发表于 2009-4-18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技术帖,顶顶是必须的
发表于 2009-4-18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1_132:}顶,好贴,学习了{:1_12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摩托吧|优势合作|合作伙伴|小黑屋|联系我们|手机版|www.moto8.com ( ICP: 苏ICP备05001903号 )

GMT+8, 2024-5-20 23:4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